“一指微创”为爱美患者切除早期肺癌
...
近日,一位45岁来自山西的唐女士,因复查胸部CT发现随访了三年多的肺结节增大了,想要寻求手术治疗解决问题。然而,与其他患者不同,唐女士对手术切口的美观度有着极高的要求。在了解到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胸外科黄可南教授采用“一指微创”技术可实现极小微创切口后,她毅然决定专程赴沪求医。
最终,黄可南专家团队通过一指长(约1.5厘米)的微创切口,成功为唐女士完成了一例胸腔镜下亚肺叶切除手术,既精准切除了病灶,又完美满足了其对切口美观的期待。

结节三年终现变化,爱美患者千里求医
三年前,唐女士在单位体检中发现肺部有一个小结节,当时医生建议定期随访。三年来,唐女士一直遵医嘱复查,近期CT检查却发现结节较前明显增大,考虑为早期肺癌的可能较大,建议手术切除。
“得知需要手术,我的第一反应不是害怕,而是担心会留下一条长长的疤痕。”唐女士表示,作为一名注重外表的女性,她非常担心传统胸腔镜手术会在胸前留下明显的疤痕,影响美观和自信。在多方打听后,她的一位朋友向她推荐了上海长征医院的胸外科专家黄可南副教授,并称赞其手术切口非常微小、隐蔽。“朋友说这位专家做的切口长好了以后就是一个一两公分的线,我立刻就心动了,马上就决定飞来上海。”
超细器械显神通,一指切口的精准手术
面对唐女士对切口美观的极高要求及其对手术效果的殷切期盼,接诊的黄可南专家团队进行了深入的术前评估。黄医生认为,唐女士的病灶符合亚肺叶切除的指征,并且可以利用目前先进的超细胸腔镜和超细微创手术器械来搭配实施手术。
“传统的单孔胸腔镜手术通常需要1个4厘米的切口,我们这次利用特制的更精细的腔镜器械,将操作切口优化至仅约一指宽。对于不同结节位置的患者还可以选择在更加隐蔽的腋下或乳晕等区域。”黄医生介绍,“超细胸腔镜提供了更佳的视野,而超细的器械则允许我们在如此狭小的空间内进行精准的解剖、分离和切除操作。”
手术过程中,专家黄可南团队在超细胸腔镜的清晰视野引导下,娴熟地运用超细器械,精准地完成了病变肺组织的亚肺叶切除,同时确保了周围正常肺组织的完好无损。整个手术过程顺利,出血量极少。
美学与医学融合,加速康复点亮新生活
术后,唐女士恢复迅速,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动。当她第一次看到自己胸前那道仅仅一横指长、且隐藏在皮肤褶皱中的微小切口时,感到惊喜不已。“真的太不可思议了!如果不仔细看,几乎发现不了这里做过手术。我心里的那块大石头终于落地了。”她对手术效果非常满意,并对黄医生团队的精湛技艺和人文关怀表达了由衷的感谢。

黄医生表示:“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胸外科手术已经进入了‘巨创’到‘微创’再到‘超微创’的时代。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要治愈疾病,更要尽可能地减少手术对患者生理和心理的创伤。这个病例很好地诠释了如何将医疗技术与人文化关怀相结合,在根除病痛的同时,尊重并满足患者对生活质量的个性化需求,包括对美的追求。”
黄可南副教授自前期开展上海首例3D单孔胸腔镜微创经乳晕切口精准肺段切除后再一次将微创+美容做到极致,此次利用特制的超细胸腔镜和器械成功实施的极微创亚肺叶切除手术,标志着胸外科微创技术向着更加精准、人性化的方向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众多像唐女士一样对手术切口有美观要求的早期肺癌患者提供了更优的解决方案。

专家简介:黄可南,男,中共党员,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目前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胸外微创中心工作,上海市医学会胸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医学机器人分会胸外科学组委员,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会员,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人工智能与远程超声专委会委员,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中青年编委及优秀审稿专家。多次获得上海长征医院先进工作者称号。先后主持及参与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支撑、军队十一五、十二五科技重大课题等项目。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国内外核心刊论文20余篇。主编专著1部,副主编专著1部,参编专著近部,获得授权专利8项。擅长肺癌、肺小结节、食管癌、纵膈肿瘤、手汗症、胸部多发伤诊疗。特色为胸外微创手术治治疗如:单孔、3D、荧光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精准肺段切除术、纵隔肿瘤切除术、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达芬奇机器人食管癌根治术。
专家门诊时间:每周三下午
推荐阅读: